导读
毕业季后,一大批大学毕业生通过就业或创业,实现了身份转变,而能力匹配、环境适应、心理承受等方面却大多处于一个“断奶期”,有些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仅2018年以来,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共提起公诉42件,有79人涉该类案件。据统计,这些被告人均为学历在大学专科以上、年龄在20~29岁之间、工作不足5年的青年。
他们本应立足岗位有所发展,但“才出校门便进牢门”,涉及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等27种罪名。
这些刚毕业小青年缘何突破底线
日前,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通过对办理的案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该类型犯罪案件表现出3个新特征。
◆ 重“知识”轻“法律”,在创业中突破底线
如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厉某、韩某等21人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案中,厉某、韩某两人大学毕业后,共同创办一家网络科技公司,未经“微信”“大牛助手”等23个软件产品权利人授权或同意,对上述软件进行修改操作以实现控制程序虚拟定位等功能,并将上述软件进行销售,销售金额共计人民币108万余元。
经审查查明,厉某、韩某为1992年出生,其余19名被告人均为该公司员工,绝大多数为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 重“享受”轻“付出”,在欲望中扭曲心理
在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钱某挪用资金案中,出生于1992年的钱某利用其担任苏南某市某村出纳的职务便利,先后7次擅自挪用资金人民币近百万元,用于奢侈消费以满足个人虚荣心。
◆ 重“养育”轻“教育”,在任性中走上歧途
家庭过于重视物质生活上的照顾,忽视长期正面的教育引导,一些毕业生虽已成年、顺利入职并经济独立,但心智并不成熟:有的过分依赖,不敢担当;有的无所作为,缺乏动力;有的追风盲从,是非不分。这样的年轻人离开父母引导以及学校约束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极易误入歧途。
在新闻报道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对于这种现象,需要高度重视。
“90后”女干部涉嫌贪污40多万
张艺于2016年9月参加工作,是贵州省思南县社会保险事业局的会计兼出纳,2017年7月即着手开始实施贪腐行为,案发时年仅25周岁。张艺作为财务工人员者,虽然没有太大的权力,却占尽了职务的好处。
利用职务之便,张艺虚构了王某某等10人在思南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虚假事实,又以王某某等10人参加其它社会养老保险为由申请城乡退保,骗取社保资金,同时还侵吞了杨某某等89人退回的重复领取养老保险待遇金 (含死亡超领),涉案金额共计40余万元。
截止2017年,张艺是贵州铜仁市范围内查办的最年轻的职务犯罪被告人。
江西小伙刚出校门4个月 在宁波4分钟盗走200万元玉石
24岁的小吴今年6月刚从一所航空类高校本科毕业。毕业后来在宁波一家公司做质检工作,月薪三四千元。才干了两个月就辞职了想要创业。考虑到创业的初始资金,小吴偷窃了古玩城内一家比较大的玉石店。
玉石偷到手后,换装、绕圈,他费尽心机4天后终是落入法网。证据摆在面前,小吴只能耷拉着头承认了作案事实。他因盗窃被刑拘。
监控显示,小吴戴着头套,半夜进入古玩店偷盗。
90后通过微信行贿
出生于1996年12月的肖明辉因犯行贿罪,获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而本人还没到20周岁,就开始行贿多达5名国家工作人员。
而且,他行贿的手段也很“时髦”,不同于官员、商人以现金的方式行贿,肖某采用的是微信、支付宝、现金等方式,涉案达28万余元。
检察官建议:帮助青年度过“职场断奶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为此,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盛敏建议,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创业环境的营造和监管,密切关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创业、就业可能涉及的犯罪问题,加强对相关企业和互联网信息的监管。
盛敏认为,高校在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法律知识普及等方面应担负起更多责任,加强对就业后的大学生人生规划的引导,真正将教育延伸到校园之外。
另外,用人单位应加强对新进员工的心理疏导和日常言行的监管和约束,主动上好入职第一课。
盛敏还建议,司法机关要坚持惩治和教育并举,主动承担起普法责任,有针对性地对职场新人开展法治教育、提高法治素养,为大学毕业生从容度过“职场断奶期”奠定基础。